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環境規劃設計實習一下
Workshop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Design (Ⅰ)2 
開課學期
108-2 
授課對象
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黃舒楣 
課號
BP7017 
課程識別碼
544 M0382 
班次
02 
學分
6.0 
全/半年
全年 
必/選修
必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6,7,8,9(13:20~17:20)星期五6,7,8,9(13:20~17:20) 
上課地點
公館104公館104 
備註
實習課程。
限碩士班以上 且 限本系所學生(含輔系、雙修生)
總人數上限:22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82BP7017_02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一、課程目標
環境規劃設計實習一(以下簡稱實習一)課程希望能透過上下兩學期操作,讓同學建立環境規劃與設計專業工作的認知、工作方法,以及培養認識規劃議題、分析/發展規劃議題、乃至於提出可能行動提案的基本能力。我們將以一年時間來培養學生以下四個面向的核心能力:

以「專業通才」(professional generalist)的養成持續反省並修正專業視角:
我們期望透過這堂課突破空間規劃設計專業主義的盲點,以跨領域共學修正專業本位視角。「專業者」除了掌握實質環境規劃與設計工作所需基本知識技能,需要能通才學習而靈活地與不同領域溝通協作,更重要的是保持對社會正義與多元文化的認識與實踐熱忱,從在地觀察訪調學習參與使用者的日常生活。因此田野調查(借鏡人類學式的田野技巧和態度)、地方知識的學習、反省並嘗試改良專業、以促進專業知識與地方知識的交流對話,是修習這堂課需持續磨練的基本功夫。

以參與式規劃設計促進公民民主(civic democracy)的日常實踐:
藉由專業實踐了解民主的普世價值,以及空間就是權力。在空間實踐的真實場域中透過參與培力社群(包含組織動員方法、社區動力、社會工作、乃至社會運動的運作),與日常生活世界發生交集,並促進空間調整變化或空間社會轉型。

參與的方式永遠沒有靜止的標準公式。在新的技術年代、社區或政治動員、不同時勢與尺度的需求之下,如何推動有效(effective)或實質(substantial)參與?參與式規劃設計涉及時間進程與階段,如何避免去脈絡及缺乏在地知識的「辦活動」式參與,或在缺乏貼地透析的狀況一味追問社區需求?在Design for/with/by people的不同階段,參與式設計的方法如何回應?當務實面對權力的規劃,如何與國家/政府/權力/資本/頭人/制度協作或對抗?如何在參與過程真正納入弱勢的聲音及敘事?對於審議式民主、參與式預算等新近發展出來的方法,我們需要參考,但不能受其限制而淪於樣板套用。

促進參與相關的能力: 溝通與協調、轉譯不同專業知識(需對於空間規劃相關建築、景觀、都市計畫、地理…等專業構成有基本認知,就工作上個別案例相關專業技術和相關法規,亦能在時間限制內依個案需求努力鑽研,並找到資源協助)、協助使用者理解規劃設計議題進而能參與探討議題、提出策略或方案(靈活善用多元媒介和表現方式: 包括圖資繪製、模型、說故事、戲劇、影像、工作坊、社群媒體等等) 。

規劃設計的方略與關鍵技術:
實習課不是單純的技術課程(正如建築系的design studio並非繪圖課程),但確是面對且介入環境改變的規劃設計提案。我們將在課程中引導同學,探索城鄉規劃設計相關領域及技術,及其運用的時機、潛力和限制。城鄉所的實習課(practicum)一直都是基於真實的空間與社會處境,整合服務對象與專業的議題關照,策劃議程,並運用多元方法與技術展開行動,具體回應空間的規劃設計命題。我們需要廣泛涉獵地景、都市計畫、建築、地理學、生態環境、社會學、文化研究、人類學等不同領域的知識,並策略性地整合且轉化為規劃設計的技術取徑。期許同學善用台大相對完整的學習資源,嘗試透過自主旁修、同儕協作、或參與實務,深化必要的關鍵技術。

結構性分析與行動規劃的銜接(articulation):
與實習課同步進行的必修理論課,提供了空間結構性分析的必要養分,而結構性分析則是行動規劃與不同規劃尺度之脈絡鑲嵌的基礎。無論城或鄉的鄰里社區,都附著於專屬的地區計畫、都市計畫、區域計畫、特定區計畫、或啟動中的國土計畫,小尺度的行動規劃或社區行動絕不能忽視更大尺度的結構性變化(包含政治經濟、社會文化、生態與防災等);但大尺度環境規劃也必須依賴可掌控尺度的參與行動,評估規劃設計與街區/地方生活的必要銜接。不同尺度規劃設計的操作銜接,以及分析與規劃設計間的技術銜接,正是實習一的核心訓練之一。

二、實習主題初探
108學年度的實習一課程將採議題先行、跨城鄉對照進行,主題探討「高齡城鄉,返/反響地方創生」。日本的「地方創生」已成國家政策[1],無法迴避,也正在形成各種公共辯論。目前台灣各鄉鎮已開始熱烈參與實務的提案競賽,尤其是被列為優先推動地方創生的134個鄉鎮區(人口流失將高於全國平均或人口總數少於2.3萬人等等標準)。[2]

雖引用「創生」,我們期望能觀照但突破目前政策語言和排序,藉由這堂課,探索城鄉如何拉起更好的網絡,來承接老化(aging),包括人口老化、地方老化、社會與經濟的老化、基礎設施老化等等,在探索認識「老化」過程中,同時深刻檢討「成長(growth)」如何長期主導政治經濟思考,乃至於成為空間規劃專業長期不加思辨的假設。


其餘請參考課程網頁更新
https://sites.google.com/view/environment--practice/%E9%A6%96%E9%A0%81?fbclid=IwAR1FgwFQ0rvZw-gp4wPQhGqVfidMc_HLUEBqrrKqQB5w8b3EXJytGfu1Ir8 

課程目標
請參考課程網頁。
https://sites.google.com/view/environment--practice/%E9%A6%96%E9%A0%81?fbclid=IwAR1FgwFQ0rvZw-gp4wPQhGqVfidMc_HLUEBqrrKqQB5w8b3EXJytGfu1Ir8 
課程要求
請參考課程網頁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請參考課程網頁。 
參考書目
請參考課程網頁。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